第(2/3)页 《骚动之秋》讲述了八十年代后期,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一个“农民改革家”岳鹏程在改革家乡面貌中激起的种种骚动。 主人公岳鹏程既是一位名扬八方的农民企业家,又是一个称霸一地的土皇帝;既是一位新时代的弄潮儿,又是一个旧观念的继承人。他敬仰父亲的革命生涯,却与父亲水火不相容;他欣赏儿子的聪明才干,却与儿子不共戴天. 也不长,也就二十万字出头,方明华利用两个晚上就看完了。 确实不咋地啊 在前世,他只是一名文学爱好者看个热闹,但来到这个时代,经历过文学的黄金时期,对于文学的理解要比原来深刻的多。 如果说是出版社征稿,这部当然有一定的文学性,完全可以出版,可现在是评选茅盾文学奖啊! 今天晚上吃完饭,方明华专门找雷达聊聊,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本《骚动之秋》。 两人一块在酒店前面的马路上面溜达。 五月底的燕京,已经过了沙尘暴的季节,但天气也不算太热,走在路上很舒服。 “雷主编,你看完那本《骚动之秋》了吗?”方明华边走边问。 “今天中午看完了。”雷达点着一支烟,回答道。 “你觉得写的怎么样?” “嗯还算不错吧,比较成功塑造了农民改革家岳鹏程的艺术形象,较好地处理了历史、道德与审美之间的关系”雷达思索了一下回答道:“另外,文字朴实。” “就这点?”方明华反问道。 “你让我要说多少?”雷达停下脚步,看着方明华笑道:“我是评论者,不是吹鼓手,我就看出这些优点。” 方明华听了笑了。 “雷主编,听你这口气,你不太看好这本书。” “对你呢?”雷达反问道。 “我也不看好。”方明华回答的干脆利落。 “原因?” “这部书算的上是改革文学范畴,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说,相对于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等作品,《骚动之秋》无论在人物塑造上,还是语言结构上,都看不出任何的创新和进步!” “特别是这部在内容上过度趋从于制度政策变化,在结构上简单停留在时空顺延的机械模式,在文本语言上更像那种苍白空洞的报告文学,整个作品缺乏起码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无法带给读者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