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最先选中苏誉答卷的那个阅卷官原本以为已经没了希望。 看到主考官见到这份答卷的考生信息后有些恍惚,他便赶紧争取道:“大人,这个苏誉,学生记得乃是江陵府院试案首。” “年纪虽然已经有二十了,其实也不算大。” “听闻他出身农家,家境一般,读书时间自是不比林家的考生。” “但这样的考生却能写出如此文章,而且字也写得很是不错,可见他天赋之高,也足够勤奋。” “如此秉性,此子必是个稳重大气之人。” 钱大人被他说得也有点心动。 确实。 方才那个16岁,拥有神童之名的人,是顺安府大家族的子弟。 这样的名气,乡试取得解元有些理所应当,没什么悬念。 但以苏誉这样二十岁的年龄,还是个农家子。 能在这乡试中脱颖而出,确实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声天赋卓绝了。 最重要的是,单看第一场几篇文章的话。 钱大人更钟意苏誉这种风格。 “也有道理。” “既然第一场的文章分不出高下,本官再仔细看看他们后面两场的答卷。” 第二场考的是律法。 就是考生对于朝廷律例是否熟悉,面对案子时该如何分析判决。 这个是三场中最不重要的,基本就是扫一眼。 只要写的东西不大逆不道,没有与朝廷律法相悖就行。 钱大人决定再着重看看第三场的策论。 第三场的策论题目,也是他出的。 去年朝廷得了一份新式记账法,当今已经决定要在全大周推广下去。 所以让翰林院负责编纂了一本相关的书籍,印制后今年送到了大周各地。 只不过书刚送到不久,朝廷的命令还没到,所以暂时没有引起重视。 要推广这种记账法,涉及到一些算学知识。 策论就是时事,自然是要紧跟朝廷政令的。 所以钱大人在这次第三场的策论中,加了一些算学知识进去。 当然。 他也清楚,就算考生们不会算,也不会影响成绩的考核。 毕竟策论要看的,是考生对于时务的见解。 都考到乡试了,不少考生都能写出一些言之有物的策论来。 不过若是到了要比较名次这样的情况,主考官肯定会考虑得多一点。 所以这次的策论,钱大人准备着重看看。 毕竟以后这些考生若是真的有能力到了殿试,届时大概率是要用这个来决出高低得。 先看那个有神童之名,林高杰的策论。 “算学完全不会......” 这并不意外。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