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于坚在文章中争辩说,好诗在本质上是反知识的,“民间”诗歌恰好就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再现、木匠般的技艺、穿透遗忘回归存在家园的语言运动、智慧与灵魂折射出的光芒 方明华懒得再理会,他说到做到。 与《天涯》杂志发表的文章火爆的态势,方明华发表在《延河》上那篇反倒并没有引起多大轰动。 经过方明华那部长篇《人民的名义》点燃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如火如荼,大家的注意力在写城乡经济生活和改革中社会矛盾那些具有强烈现实批判意味的叙述中,像方明华这种带有日常的诗意反倒有些另类。 但被一名年轻导演盯上。 燕京,圆明园。 在圆明园公园的南面,有一个不起眼地方叫福缘门社区。 这是个非常普通的村子,都是平房,歪歪曲曲的小路,有个小桥,小桥旁边形成了一个集市。 画家们、卖煤的、卖菜的、开浴池的,失足女都混住在一起,当地农民把房子租给他们,一间二三百块钱,这价并不便宜。 这里主要住着画家,也有诗人、歌手。后来成名栗宪庭、朴树,零点乐队的大毛二毛,都曾住在这里。 这里,南边是燕大、东边是清华,北大食堂,大讲堂电影,三角地讲座信息,开放课堂和教室,都是当时文艺青年们依赖。所以,这里吸引了很多有文化理想而尚未成功的“盲流”。 娄烨也住在这里。 此时的他正坐在自己出租屋那把旧椅子上,正看着一本杂志《延河》。 虽然进入九十年代,严肃已经不吃香,纯文学杂志销量大减,不过娄烨还是订了几本,其中就有《延河》。 自己是导演,需要好的剧本。 可惜现在的《延河》变得有些平庸,不如八十年代方明华时代那么先锋味十足,引领着一个接一个文学潮流。 但今天娄烨看到的一篇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是方明华写的。 《八路公交车》 他认真看着,脑海仿佛出现电影画面: 平凡的街头拐角、酒吧、叠画的道路、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虽主人吕西京每天都要经过这些地点,一次次重复非但没有无聊,反而生出一种诗歌的节奏感与美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