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7章 美誉-《出狱后的彪悍人生王辉岳琪》


    第(3/3)页

    接下来的采访,记者很痛快。

    真正的老板就是不一样,谈格局,谈站位,谈理想,谈奉献。

    尤其是,当记者知道那三台作业机器是丹辉重工的研究团队制作出来的原型机的时候,更是肃然起敬。

    原型机,顾名思义,既是样品,也是标杆。

    同样,也是宝贝。

    他们和汽车工业中的概念车还不是一个东西。

    概念车,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量产,而原型机不但是量产基础,也是做后续改动的重要参照。

    但是没想到,由于普江地震突如其来,丹辉直接把原型机顶了上去。

    可能很多后续研究数据还没有获得,而原型机就已经出现了大幅磨损,毕竟震区的地理环境可不是一马平川,而更多的是极端情况,原型机几乎是用最大上限在工作。

    据说,三台原型机在洪龙镇清理完学校废墟之后,又被调往临近的现场执行救援任务。

    可想而知,当震区救援任务完成的时候,三台原型机指不定已经朝着报废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王总,难道您就不心疼么?”

    记者内心敬佩,所以有意识得帮助王辉塑造形象。

    “当然心疼,因为我们还有很多正常作业下的数据没有积累,但是和救灾比起来,我们企业的得失算不了什么。

    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才是最重要的,机器没了可以再造,但人是无法复活的。

    这不需要想,不管是谁都会做出救灾的选择。”

    王辉面对镜头坦然道,“而且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和企业,也和我们丹辉重工一样,只是我们的目光还没有注意到他们。”

    “对了,我们丹辉决定,向灾区追加捐款五十万。”

    王辉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一咬牙,又掏出五十万来。

    “我替灾区群众感谢丹辉的付出,感谢王总的援手。”

    记者很动情。

    当晚,这条采访就被采编播出。

    企业家初创业,遇到灾情,毅然用价值不菲的原型机来救援灾区,这种精神很具有代表性。

    于是当晚,这条素材就被广电内部通过特有管道,报到了北京的央视。

    在新闻中,王辉的姓名条上虽然只打出了“某企业负责人”的标题,但是把王辉的声音作为画外音播出的时候,镜头却是播放救援现场的画面,背对众人的丹辉重工员工们的背心中间的企业名称,显示了大概两秒。

    这,就足够了。

    如果丹辉重工是个上市公司,就这两秒钟镜头,足以让股价上扬。

    而现在……辗转通过各种方式来打听丹辉产品的人络绎不绝。

    石志明电话都接不过来。

    大家都不傻。

    灾区的地形条件是最复杂的,而丹辉的原型车能够一直被用来救灾,那说明适应能力极强,而且是高强度作业。

    这种工程车,谁不喜欢?


    第(3/3)页